/ 心理治療 /

精神科或者身心科的治療中,有一個與其他科別非常不同的治療方式:心理治療。
我們如果去翻閱眾多的書籍與參考資料,會看到很多關於心理治療的敘述與定義。
自佛洛伊德先生以降,對於內在衝突的解釋與處理,在最近這一百年中有著長足且百家爭鳴的發展。
精神分析、行為、認知、精神動力...等等,各門各派都有其獨到的中心思想與治療方式。

筆者認為,核心大抵不脫治療者以中立的方式,試著引導個案覺察內在衝突的形成與背景。
不同的是,治療者所服膺的學說,乃至於內在的人生觀與信仰,會讓治療者用不同的方式去回應個案的狀況。
這種中立的態度,也能讓個案短暫的以中立的方式,覺察自己的內在,並進而處理內在的衝突。
這個過程,是否很像是治療師與個案用一樣的態度,一起面對某個未知的困境,並進而解決呢?
也因此,治療師與個案的關係,有時也會用"一起工作"來形容。

所以,心理治療不局限於所謂的諮商、行為療法、認知療法...而在於使用這些技巧,可以與個案一同檢視並處理自身的困境。
尋求心理治療的個案,所遇到的問題大抵可分為人際關係的困難,或自我認知的衝突。
人際關係的困難,小到跟朋友的爭執,上司的應對;大到夫妻關係、婆媳問題等等,其實都在心理治療可以處理的範圍內。
自我認知的衝突,一般人比較難以理解,我們可以舉"Monday Blue"作為例子。
在沒有其他壓力下,周一早上起床,就因為想到今天要開始一周的工作,而產生不愉快的心情。
自己也不知道不愉快來自何方,只知道不是那麼愉快,想要請假。
當然不是有Monday Blue的人,就建議得接受心理治療了。
而是以此例說明,不管是可以外在歸因的人際關係議題,或是只能內在歸因的自我認知衝突;
當面對一件事情時,我們的內在會有各種不同的動力產生,最後以情緒的方式呈現。
心理治療的第一關就是先陪著個案,檢視並面對這些動力,進而處理這些衝突。

因此,如果覺得自己有這樣的困難,想獲得協助,各地的精神科醫師都會樂於陪伴與協助連接需要的資源,
也請大家不用羞於啟齒,誠實地在身心科診所中說出自己的困境吧。